“别拆!领20元红包”“扫码领雨伞”“扫码抽水杯”……在快递包装单上,类似的所谓“福利”二维码随处可见。扫码后真的能薅到“羊毛”吗?据调查,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小二维码不仅“套路”满满,还可能带来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观察:
快递单上有抽奖二维码
不久前,网友“小可爱”扫码快递面单上“领水杯”二维码,然后进入抽奖页面,中奖“支付100元充话费到账200元”,在付款后并没有200元话费到账,觉得不对劲的她联系商家和平台客服,但两方互相推诿,她奉劝大家“以后不要相信这样的扫码”。类似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众多网友表示有过类似遭遇。
“这些二维码不要扫,大多不可靠。”网友李伟飞表示,他也经常在自己的快递包裹上发现这样的小广告,曾经好奇扫过一次,中奖中了一箱酒,“那酒不知道是什么来头,还要我出几百元的运费,被我拒绝了,这不是忽悠人吗!”
据了解,所谓二维码标明抽取雨伞、水杯等,实际上抽取的奖品与这些载明的信息基本无关。如果用户扫码,抽奖几乎每次都中奖,但都设置了重重障碍让用户不能轻松获得奖品。抽奖获得的奖品多看不到具体品牌等信息,会通过文字游戏等方式让用户付款。在抽奖过程中,还会用多种方式收集用户信息,存在隐私泄露风险。
专业人士:
涉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管是从公开数据还是调查来看,类似二维码小广告都已经比较普遍。此前,安徽省消保委对1111份快递单样本进行测试、统计和分析发现,674个样本中含有二维码小广告,占比高达60.67%。
据多处快递点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快递单上的“扫码抽奖二维码”并不是快递点添加的,而是快递公司打印模板中自带的。有快递点负责人也表示“不建议用户扫码,以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江苏同大律师事务所李小亮律师认为:“快递面单上印扫码广告,行为上并不禁止,但绝对不可以发布虚假广告。”从现状来看,不少这类二维码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快递单作为内容载体,印发二维码的快递企业有义务审核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给消费者造成实际损失的,可以要求赔偿。”
(据《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