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9元的圆明园马首、3999元的清朝官窑瓷器、2999元的纪念“金币”……最近,一些售价动辄数千上万元、却没有任何鉴定证明的“文玩古董”,成了不少直播间里中老年消费者的“心头好”。在直播间的诱导下,一些消费者抱着“捡漏”的心理疯狂拍下所谓的“稀世藏品”,却不知已深陷骗局。
直播间里买古董
是捡漏还是被骗
自从今年3月发现父亲沉迷“文玩古董”直播购物以来,夏女士便一直为之苦恼。纪念“金币”、刻章、玉石、邮票……截至目前,夏女士的父亲已经在各类“文玩古董”直播上花费了30万元。
在夏女士父亲关注的“文玩古董”直播间里,主播们用一个个离奇的故事拴住观众的心。夏女士不能理解,这些听上去完全离谱的故事,为什么父亲会深信不疑。
成都的张女士也为父亲身陷“文玩”陷阱而头痛。张女士的父亲今年5月在某平台直播间花9999元买下所谓“圆明园的马首雕像”。“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马首是国宝,由国家收藏。但是父亲总觉得是自己捡漏,以后可以拍卖出大价钱。”张女士说。
在一些直播间,瓷器、玉石、织品等都是这些直播间的“珍品宝贝”,价格便宜的几十上百元,贵的数万元。这些古董有的直接标价售卖,有的采用直播拍卖的形式,或500元或1000元的加价。不少消费者为此“激情消费”,甚至不惜向亲人借钱或贷款购买。
在主播们的洗脑下,一些中老年观众陷入其中,相信自己所购是价值千万的“奇珍异宝”。但在张女士看来,这些“一眼假”的假古董制作粗劣,没有任何鉴定说明。“哪怕他们以仿制品的名义出售,我都觉得可以接受,但他们偏偏要让老人们误以为是‘真品’。”
张女士加入了一个文玩消费者维权群,其中聚集了上百位受害者的子女,大家共同商讨如何帮助父母维权。然而,在维权过程中最令受害者子女痛心的,是来自“被洗脑”父母的阻拦。
小心古董直播里藏“猫腻”
随着近几年直播消费的普及,古董、文玩等文物艺术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直播间。由于文物艺术品大多属于非标品,对买卖双方都提出较高的专业要求。加之行业快速发展,导致文物艺术品直播售卖乱象丛生。
据了解,很多线上直播拍卖无门槛或门槛较低,部分店铺资质不全。记者蹲守多个售卖“古董”的直播间发现,多数直播间资质不全,一些店铺在没有文物拍卖许可资质的情况下,公然在直播间内进行拍卖,将一件件商品拍出高价。
除了缺乏资质证照,一些直播间还涉嫌虚假宣传。据张女士描述,她父亲常看的两位主播分别自称是某博物馆馆长和某知名拍卖机构员工,还经常发布与多个“官方”平台的合作项目。但经过仔细核验,张女士发现这些所谓的“官方”平台均为虚构。其父亲在直播间内实际购买的藏品和销售链接里的内容也完全不符。
当怀疑父亲被骗时,张女士立刻向平台举报了相关直播间,很快直播间就被封禁。“但没过多久,我父亲又开始在其他直播间里继续买‘古董’,一看才发现居然还是原来的主播。”
强化监管
让古董骗局无处遁形
据了解,我国各地公安部门近期查办多起网络直播售卖假古董案件。前不久,沈阳康平县公安局就打掉一个利用网络直播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据悉,该团伙通过设计演绎在海外收购“古董”的虚假剧情,直播诈骗圈钱,非法获利达28万余元。
不少受访者表示,文物艺术品直播售卖之所以能成为一些人谋取不当利益的灰色空间,一方面是产业发展速度过快,相关行业标准和监管制度还未跟上,另一方面也存在监管部门和平台对其关注不够,消费者对其了解不足等原因。
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网络拍卖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如何规范网络拍卖市场秩序,促进拍卖行业高质量发展给出了明确的行业指导。其中不仅要求加强网络拍卖平台自治和行业自律,同时也指出需加强网络拍卖活动的监管执法。
同时,业内人士也呼吁,应为消费者普及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专业知识。“我们希望消费者参与网络直播文物艺术品的买卖活动是出于真正的喜爱,要谨慎对待‘捡漏’的心理。”上海国拍副总裁裴鑫表示,正规的拍卖机构不会在拍卖成交前收取委托方任何费用,同时建议消费者在下单前尽可能在专业人士的陪同下,到线下预展看看实物。此外,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陪伴和关爱,也能帮助长者树立防骗意识。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