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城市都有一种味道的话,哈尔滨的味道应该是酸酸甜甜的。在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令人垂涎的美食,而锅包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传承百年的锅包肉,已经成为哈尔滨人过年过节少不了的一道菜肴。色泽金黄,寓意着“黄金滚滚来”;酸酸甜甜,充满了家的味道。看似平常的一道菜,代表了哈尔滨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更是饱含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
锅包肉,又名锅爆肉。通常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2022年,哈尔滨锅包肉入选国家《地标美食名录》。
据说,锅包肉的创始人是清末民初时期哈尔滨道台府的主厨郑兴文。1907年,郑兴文到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
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吃饭都要点这道菜。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演变成为“锅包肉”。
锅包肉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是郑兴文为自己的俄罗斯太太烹制的。洋媳妇喜欢京菜焦炒肉片的外焦里嫩,却不喜欢咸鲜味道,于是郑兴文根据俄罗斯太太的饮食习惯,将咸鲜口味的焦炒肉片,改为酸甜口味,并配上水果。
一盘小小的锅包肉,从最初郑兴文讲中西文化融合而诞生,到郑家传人改良、传承,再到如今第四代传人郑树国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锅包肉已经成为哈尔滨最具特色的代表菜。
锅包肉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传统名菜,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背景。在东北地区,人们性格豪放、热爱美食,锅包肉正是东北菜肴中具有代表性的之一。在东北的餐馆和家庭聚会中,锅包肉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同时,锅包肉也成为东北旅游的重要名片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锅包肉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美味,更是承载着一段段关于亲情、乡愁和传承的故事。它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连接着一代代人的记忆。
在锅包肉的传奇故事中,我们不仅品味到美食的味道,更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文化的传承。这道菜以其不凡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中华美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