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过敏季节到来,不少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会向医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某社交平台上介绍,有的诊所和医院可以打针治疗过敏性鼻炎,还宣称一针见效。您给个建议,我能选择这种治疗吗,每天喷鼻、洗鼻、吃药太麻烦了,打针多方便,一针就好了……”
“鼻炎针”大多是长效激素
据了解,一些社交平台上介绍的医院和诊所开展的“鼻炎针”项目大致分为“星状神经节注射”“神秘肌肉针”“鼻内注射针”等“针法”。这些“鼻炎针”的用药成分主要是利多卡因(局麻药)、甲钴胺(营养神经)、盐水,复方倍他米松、倍他米松(得宝松)、地塞米松、曲安奈德等,注射部位一般在面部、颈部或手臂三角肌上,每次费用在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
其实,了解这些注射针剂的药物成分后不难发现,这些药都是长效激素,会在人体内缓慢排出和代谢掉,药效就会持续很久,当然,这些药的副作用也就会更久。
有患者会这样认为,平时医院开的喷鼻药不也是激素吗?怎么喷鼻就可以用,注射针剂就不能用呢?
下面我们再继续进行分析。
第一种方法“星状神经节注射”,也叫“星状神经节阻滞”,多数在医院的疼痛科开展,能开展此项疗法是源于《中华疼痛学杂志》2022版的“中国专家共识”,这些专家都是来自疼痛科。“星状神经节注射”本是一种治疗头面部疼痛的,而专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耳鼻咽喉科却少有应用。
疼痛专家共识中,把过敏性鼻炎列入了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其他类适应症中,但这项疗法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是“C”,由此说明这个等级只有少量的病例报道并没有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科学性上差了很多。
所以,前面提到的三种针剂疗法本质上都是长效激素注射,在国内《2022年过敏性鼻炎诊治》指南中明确指出不推荐使用。在《2023过敏和鼻科学国际共识声明:过敏性鼻炎》中关于注射激素的疗法也是不推荐使用。
为什么国内外的诊治指南中都不推荐使用注射激素治疗过敏性鼻炎呢?那是因为注射激素副作用太大,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药物后遗症。其中股骨头坏死就是在治疗中注射激素的最常见并发症,注射激素还会使患者出现多毛、痤疮、皮肤紫斑、肥胖、消化道溃疡,儿童生长迟缓甚至影响身高,易发糖尿病,骨质疏松,眼压升高等症状。
鼻用激素和肌注哪个更安全
谈到安全性,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叫“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在药理学上是指所服用药物的剂量部分能到达体循环,是药物的一种药物动力学特性。简单来说,就是药物进入血液的程度。按照定义,当药物以静脉注射时,它的生物利用度是100%。生物利用度越高,副作用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倍他米松生物利用度为100%,是几种鼻用激素的200倍,所以按副作用来说,它出现的风险是常见鼻用激素的上百倍。
还有一个相关的名词叫“亲脂性”。亲脂性越高的药物才能越好地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从而被吸收。鼻用糖皮质激素的亲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糠酸莫米松(内舒拿)>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布地奈德(雷诺考特)>曲安奈德>倍他米松,这个数值越高,药物就更容易停留在鼻黏膜,就可以用更少的量来起效,相应的副作用就更小。
最后是给药方式:静滴>肌注>雾化>滴鼻>喷鼻。静滴和肌注都是全身给药,药物进入体内后基本上是全身均匀分布,要维持在鼻腔局部达到治疗效果的浓度,药物总量无疑就会是最大化;雾化和滴鼻是局部给药,除了鼻部会保留药物,还会有部分药物会进入气管和食道;最佳的给药途径是喷鼻,再加上选用的都是亲脂性较强的药物,会最大限度让药物只停留在鼻腔内,很少进入体循环,如果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喷鼻给药当然是这些给药途径里最安全,药物需要量最小,副作用当然也是最小。
在上面提到的星状神经节阻滞中,倍他米松一次的注射剂量7毫克,且这些药物是一次性完全进入到体内。如果换算成相应的糠酸莫米松喷鼻会是多少呢?按照糠酸莫米松的使用说明,每天的喷鼻量是50微克,一个月用3毫克,而糠酸莫米松的生物利用度是倍他米松1/200。所以,从理论上说,激素打针的副作用发生率是鼻喷药物的上万倍。
为了治疗过敏性鼻炎,要冒这么多风险,实在是弊大于利!所以,专科医生还是提醒各位患者,如果常规的药物治疗有效,就不要选择注射方式。如果真的想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建议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咽喉科专科就诊,专科医生会根据最新的诊疗指南和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梧州市人民医院 徐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