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怕做手术,特别是心脏手术。患者一听说要做心脏手术,都会忧心忡忡。下面笔者就带大家正确认识心脏手术、心脏手术麻醉特点与体外循环。
何谓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指应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又称心肺转流(CPB)。通俗地说,就是当某个重要脏器(心脏、肺、肾等等)功能不行了,就需要在体外用合适的设备代替这些脏器,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的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从而维持生命。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
1. 手术前对心功能评估。评估一级指的是患者有心脏病,有心脏病史,但其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在一般生活状态下没有特殊的表现。评估二级指的是患者有心脏病,同时有一些临床表现,在低于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胸闷、气憋、乏力或者胸痛等表现。评估三级指的是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在小于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胸闷、气憋、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评估四级指的是患者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也可出现上述的症状,稍微体力活动以后会明显加重。
2. 麻醉前用药。一般分为三类:①镇静药:鲁米那、咪达唑仑。②镇痛药:吗啡、芬太尼。③对症用药:升压药、降压药等。
3. 麻醉诱导用药。主要有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其中顺式阿曲库铵等阿片类镇痛药用量较大。
4.动脉、静脉插管前必须全身肝素化。肝素化人体按3mg/kg;预充液1mg/100ml;运转1小时后,经人工心肺机补充肝素半量。运转过程中ACT(平时正常90-130S)应保持在600秒左右。
5.麻醉过程的保护。①脑保护:脑氧饱和度监测、保证足够脑灌注和供氧、必要时脑局部低温。②心肌保护:心肌停跳保护液、心脏局部低温。③肺保护:预防灌注后肺损伤、预防肺水肿、预防肺不张和氧毒等。④血液保护:维持各类血液成分的稳定、低温、血液稀释、药物应用(抑肽酶、止血芳酸、去氨加压素等)。
6.麻醉过程的温度管理。患者体温一般控制在30℃~34℃,复杂心脏手术可降至28℃以下。
7.麻醉过程的ACT管理。当ACT大于480秒时可进行体外循环,结束中和肝素后ACT恢复正常值。
8.麻醉过程监测。BIP、SPO2、CVP、麻醉深度监测、尿量、血气分析。
终止体外循环前的麻醉管理
1.复温。渐进复温至36.5℃左右,并应用血管扩张剂(硝普钠0.5~3ug/kg/分)和利尿剂。
2.恢复正压通气。患者头低30度,以防止空气栓塞,手控人工呼吸2~3次后重新开始正压通气。
3.开放主动脉后。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维持血压(MAP60~90mmHg),用血管扩张药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并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1mg/kg),直至心脏复跳。
4.除颤。开放升主动脉后,若心脏不能顺利自动复跳,可用直流电(10~30J)电击除颤,并查血气分析。
5.安置起搏器。复跳并辅助循环一段时间后,若出现P-R间期延长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需要安置起搏器。
停止体外循环后的麻醉管理
1.中和肝素。用鱼精蛋白中和残留肝素和机器剩余血的肝素,维持ACT正常范围。
2.维持循环稳定。低血压时可以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活性药。
3.维持容量稳定。容量不足和低血压时,可依据CVP、左房压和PCWP进行缓慢输血、输机余血。
4.防治低心排。低心排者用多巴酚丁胺和肾上腺素处理。
5.防治高血压。心功能好的患者停体外循环后高血压,可予丙泊酚或硝普钠。
6.防治心律失常。 严重窦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应用异丙肾上腺素5~10ug,必要时安装起搏导线。
7.防治右心衰。确诊右心衰的患者,应补输血、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药物除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外,可静滴异丙肾和去甲肾。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许开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