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康复和骨盆修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女性在怀孕期间,身体内会提高松弛素的分泌水平,使得一些女性在即将临产时,可能会出现耻骨疼痛和走路容易崴脚,以及睡觉不舒服症状,这些都与骨盆有着一定的关联。部分女性在生育后,盆底肌松弛情况加重,大大增加了其在中年或者老年时期的盆底功能障碍风险。目前,产后盆底肌康复和骨盆修复不仅可以在医院进行,还可以在家中按照相关的指导做自我运动锻炼。
盆底肌和骨盆的概念
盆底肌是附着在骨盆内部的肌肉群,女性的阴道、膀胱、子宫等器官都包含在其中。同时,盆底肌还对膀胱、子宫、阴道、尿道和直肠等起着支撑作用,具有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收缩等多种生理功能。女性怀孕十个月后,一旦分娩,盆底肌就会受到压力,肌肉弹性就会放松,不管是顺产还是剖宫产,盆底肌都会受到一些损伤。
骨盆位于身体中部的位置,是连接身体上下部分的纽带。骨盆的组成包括左右髋骨与骶骨、尾骨及其间的骨。在怀孕期间,为了让孩子出生顺利,女性的身体会释放一种松弛素,使骨盆、关节和韧带变得松动。在整个怀孕期间,女性的身体实际上处于超负荷的状态,所以骨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扩张前倾或者松弛。
盆底肌和骨盆变化对女性的影响
如果产后女性的盆底肌功能受到影响,就有可能在腹压异常的状况下,出现重心前移和腰椎受力增大和肌肉紧张等情况。一部分女性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数和一定的年龄阶段有关。一旦盆底肌松弛现象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膀胱颈位置发生变化,在大笑或者咳嗽等时候,就会对女性生活造成影响。同时,异常的盆底肌功能,还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导致感染的概率增加。
如果产后的骨盆发生了变化,不仅有可能会进一步使肠蠕动的能力和身体机能减弱,引发便秘,使身体内部肠道的毒素停留时间过长,进而不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可能导致不良走姿,引发腰疼和肩膀酸等的状况。同时,产后骨盆逐渐变大,也会使产后女性的臀部逐渐趋平,股关节周围肌肉僵硬收缩,导致骨盆出现前倾或后倾,以及下腹凸出等身姿上的问题,肩关节周围肌肉僵硬收缩,则会引起驼背问题,导致腹部肌肉松弛。
盆底肌康复和骨盆修复的方法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首要危险因素,此外还有产后早期体力劳动、长期负压增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肥胖相关的结构功能障碍等因素。据统计,女性中有45%的人会有一定程度的盆底肌功能障碍,高达90%的女性性生活质量低下,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甚至达到了30%。综上,产后盆底肌修复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盆底肌康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检查和评估产妇的盆底肌状况,结合患者的症状,由专业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讲,可以选择磁刺激、电刺激和主动运动等方法改善盆底肌的收缩性,调节盆底肌的张力和弹性。此外,女性还可以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做凯格尔运动,即平躺在床上或者地板上,先收缩盆底肌5秒,然后放松盆底肌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天做3~4组。
骨盆修复就是纠正移位的骨盆,纠正韧带和肌肉,而不是缩小骨头。骨盆修复可以改善骨盆倾斜和倾覆、内脏和子宫脱垂、尿失禁、耻骨分裂、尾骨疼痛、产道松弛,以及女性在怀孕和分娩期间因骨盆韧带牵引过度,而导致的臀部肥大和脱垂等问题。
为了收紧骨盆,女性产后42天可以在普通医院进行骨盆修复。骨盆闭合整复手法,则是利用手法技术对骨盆进行闭合矫正以及穴位激活等操作,让局部松弛肌肉恢复紧致,配合肌肉锻炼,促进骨盆功能恢复,加快骨盆愈合。其方法除了锻炼外,还可以利用阴道哑铃等专门的康复设备来改善。在进行骨盆修复时,产后女性可以通过专业的按摩技术和设备帮助产后恢复体型。骨盆修复必须要在恶露干净后才能够进行,修复时间为分娩后3~6个月,6个月以上要根据修复的实际情况,考虑延长修复时间。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覃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