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学龄儿童,占小儿肺炎的10%~20%,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等,情况严重可能还会出现溶血性贫血、脑膜炎、肾炎等,确诊后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治疗至少2~3周。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少部分患者因合并基础性疾病,可能治疗周期较长,留有后遗症。
小儿支原体肺炎病因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明确病因,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大量肺炎支原体微生物侵入人体时,可引起纤维素渗出和肺泡炎为主的病变。
其诱发因素包括环境改变和免疫力下降。其中,环境改变是指突然天气变化,患儿没有及时添加衣物,导致受凉,学校、超市等人群密集的场所空气污染,学生之间相互传播,均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免疫力下降是指儿童营养不均衡、偏食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易被感染本病。
小儿支原体肺炎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各年龄段的儿童均可发病,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比成人短而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免疫功能较差,易引起该疾病。
主要症状有哪些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发病初期全身不适、乏力、头痛,2~3天后出现发热,病程长的患儿可能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等,情况严重者还可并发溶血性贫血、肾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并发症。咳嗽是小儿支原体肺炎较为突出的症状,病后2~3天开始,初期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咳嗽,常伴有黏稠痰液,大多数持续1~4周。拒绝吃奶、呕吐、吐奶症是小婴儿支原体肺炎最早期的症状,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嘴唇上会出现细小、绵密的白沫,这是新生儿患病的常见症状。
在诊断标准方面,根据患儿的起病过程和出现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结合血常规、肺炎支原体检测、X线胸片等做到明确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正呈上升趋势,这与近些年来抗生素滥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临床表现不够明显,常常会与其他疾病造成混淆,需要实验室检查帮助进行诊断。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等一般检查均会有相应的异常表现,如白细胞、ESR、ALT、心肌酶等升高,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炎症表现亦会有这些异常,可以通过痰培养明确病原体,但培养率不高且需要较长时间,不能指导临床上进行早期治疗。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人们发现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其体内血清抗-MP-IgM是最早产生的表露抗体,从而研发了ELISA检查,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可以大大提高对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时间。
患儿的饮食与护理
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应给予足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少量多餐,婴儿哺乳选择母乳喂养或是混合喂养,发烧期间清淡饮食,以免消化功能虚弱不利于吸收。鼓励患儿多喝水,使呼吸道黏膜湿润,利于黏痰排出。略大的患儿可以给予含有较多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应注意加强护理,给予吸氧,改善低氧血症,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控制在50%~60%。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经常为其变换体位,必要时给予拍背或是排痰措施。减少患儿活动时间,护理治疗过程尽量集中,尽量让患儿安静,以减少机体的消耗。注意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对于幼小的患儿应勤换尿布,遵医嘱服用药物。
此外,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平时要注意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2.室内保持通风,保证空气新鲜,且提高机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注意保暖、避免吹冷风着凉等,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加减少衣服被褥等。
4.避免与呼吸道感染人群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5.定期接种疫苗,定期体检及复查。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李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