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季节,日常我们需要注意胃部养护。那么,在这个季节吃什么更养生呢?
秋季调理脾胃的药膳
秋,以养胃为先。夏秋交替,人体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尤其是对体虚、脾虚胃弱,或患有慢性疾病者,进补前应先调养脾胃,等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时再施补。对痰湿、湿热体质的人群,应先化湿醒脾、祛除湿热,方可进补,避免进补之品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
秋,以平补为则。食物多选用具有养肺润燥、健脾益气、平补肝肾功效的食物。食补方法则以采用药粥或炖品等药膳最佳。同时,要注意辨体质调补,进补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进补一般都是补虚,但是体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五脏虚等,所以进补要辨证,根据体质施补。
1.外感忌补。患有外感、咳嗽等疾病时,应暂时停止调补,宜吃清淡饮食,多饮水。若此时仍大鱼大肉进补,则可能留邪致变。
2.实证忌补。体质偏实者或平时易面红目赤、口苦咽痛、大便秘结等实热偏重者不宜进补。
3.阴虚质。阴虚质宜食黄精、百合、银耳、黑芝麻、麦冬、燕窝、石斛等。
推荐药膳——罗汉果南杏煲鸡
材料:鸡半只,罗汉果半个,银耳1小块,南杏15克,生姜3片,蜜枣1枚。
功效:润肺益胃,润燥通便。温而不燥,补而不滞。适用于秋冬交际调理身体。此汤也适用于调理因工作、学习加班、熬夜、过劳、虚火上炎所致乏力、心烦急躁、口干咽痛、大便干结等不适。
4.气虚质。气虚质宜食生晒参、党参、黄芪、大枣、山药、鸡肉等。
推荐药膳——灵芝党参汤
材料:灵芝5克,党参5克,龙眼肉3克,瘦肉80克。
功效:益气补虚。适用于气虚质或体弱汗多人群调补身体。
5.阳虚质。阳虚质宜杜仲、栗子、核桃仁、冬虫夏草、牛肉等。
推荐药膳——红枣栗子鸡汤
材料:红枣5枚,龙眼肉10克,栗子肉50至100克,陈皮1瓣,乌鸡半只。
功效:益气养血,健脾固肾,养心安神。适用于阳虚质或脾胃虚寒、气血不足人群,可调治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发呆等不适。
6.痰湿质。痰湿质属实性体质,平素不宜温补、滋补,宜清补或攻补兼施,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身体。
推荐药膳——陈皮土茯苓煲鸡
材料:陈皮1瓣,土茯苓15克,茯苓15克,莲子15克,鸡半只,生姜3片,蜜枣1枚。
功效:祛湿化痰,健脾胃。适用于痰湿质或平素容易痰多的人群平补身体,补而不腻。
秋季养生代茶饮方
选用合适的中药材适量每日冲泡代茶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甘麦大枣茶】
材料:甘草,浮小麦,大枣适量。
做法:将甘草、浮小麦、红枣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左右,代茶饮(大枣可嚼食)。
功效:养阴除烦、宁心安神。
【枸杞生地茶】
材料:枸杞5克,生地3克,绿茶3克,冰糖10克。
做法:用250毫升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滋肝补肾,养阴清热。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和精力,也能提高免疫力。中医学认为,阴气盛则寐(入睡),阳气盛则精(醒来)。夜半子时(23点至次日凌晨1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因此应在子时以前入睡,以便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要调整饮食。秋季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厚味之品,这些食品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且会使血糖上升,使人产生疲惫感。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体内积存的代谢产物尽快排出体外。多吃含钾食品,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不仅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细胞活性,还有助于人体恢复生机。适量食用一些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去除疲劳。
此外,应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也不可肆意妄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如习练传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或者登高、秋游、慢跑等。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