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已近1000万人,65岁以后发病率开始显著增加,75岁以后发病率能达到10%。很大比例的心房颤动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发现后已延误了最佳治疗阶段,让人防不胜防,是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什么是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通俗来讲,就是心房的各个部分心肌失去了正常节律,心房上有多个起搏点都想控制心跳,整个心房不知道听谁的好,所以就没法进行整齐的收缩,使得心房杂乱无章的自行收缩,毫无规律可言。正常心房的节律为60~100次/分,房颤时心房率可达到350~600次/分。
房颤有哪些症状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是房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黑矇、晕厥、多尿等。患者出现阵发性房颤,会感到心悸、心慌、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发生持续性房颤,患者会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后心室率加快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有些甚至在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房颤发作时,由于心房丧失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流至全身各处,从而引起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
心衰:心衰和房颤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两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等。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心衰发生率分别为33%、44%和56%。
心肌梗死: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很高,但与年龄相关性较小。其中稳定型心绞痛、心脏瓣膜病、心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发生率更高。
认知功能下降:房颤会让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并增加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风险,即使没有得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其中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记忆力、执行力和注意力下降。
肾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同时房颤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增加。15%~20%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有房颤,其与死亡率增加相关。40%~50%房颤患者合并有慢性肾功能不全,且肾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恶化。
如何发现房颤
房颤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首先,可以了解一下患者有没有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其次,可以通过体格检查看患者是否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比心跳慢等。如有上述现象,需要做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初次确诊房颤后,还需要对房颤患者进一步评估,包括判断心房颤动的类型,明确病因,寻找与房颤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的因素。
如何治疗房颤
治疗房颤的方法有多种,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房颤的血栓栓塞或卒中并发症。使用药物包括胺碘酮、决奈达龙,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中医汤药等。
非药物治疗: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左心耳封堵治疗等。目前,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是射频消融治疗,心脏射频消融术属微创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无需全身麻醉等优点,阵发性房颤使用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可达80%以上。
如何预防房颤
控制好原发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尽早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并时常监测血压是否达到正常水平。冠心病患者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衰患者要积极控制心衰,防止心衰复发加重,防止心脏进一步扩大。因此,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应定期体检,筛查房颤,有明显心律不齐、头晕、阵发性心慌、气促等症状的患者,更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完善心电图检查,排除房颤。
避免和限制使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如咖啡、浓茶、可乐等,尽量限制饮酒。
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要积极控制体重,避免鼾症发生。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林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