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炎热的夏天,迎来凉爽的秋天,对于爱走出家门的朋友来说,秋天是适合户外活动的日子。然而对于老年人和有冠心病的朋友来说,秋季却是一个“多事之秋”。有统计表明,秋季是心梗、猝死等高危疾病的高发期,是冠心病易发病的季节。作为一种在秋季高发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那么,为何冠心病在秋季的发病率容易增加?冠心病患者又该如何平稳度过“多事之秋”呢?
秋季冠心病发病率增加
首先,随着气温下降,人体会面临更多应激状态。由于低温、低气压、温差大等因素,会引起冠脉血管收缩、痉挛,使得管腔狭窄或闭塞。同时,会刺激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血量增加。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因粥样硬化而狭窄的血管可能会更加狭窄或闭塞,粥样硬化斑块可能破裂,导致血管堵塞。心肌的急性缺血或坏死也会严重影响心脏的功能。以上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突发事件,使健康雪上加霜,甚至发生猝死。
其次,是饮食习惯和情绪的变化。秋季温度骤然变得凉爽,人们胃口渐增,开始偏好于高热量食物,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可能使脂质代谢紊乱,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再者,秋季昼夜温差大,老年人抵抗力弱、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增加心脏负担,因而更容易突发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秋季应注意什么
针对这个“多事之秋”,大家更要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预防冠心病的发作。
1.规律服用药物、定期监测和复诊。
冠心病患者需要坚持规律服药,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秋季气温变化大,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坚持规律服药有助于控制病情,保持心脏的稳定状态。同时,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掌握自己的血压和血糖水平,定期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定期复查心功能和血脂等指标,定期到医院复诊,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评估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注意添衣保暖、防寒,避免感冒。
冠心病患者遇到降温时,要及时增添衣服,尽量避免室外活动。早晨是肾上腺素高分泌的危险时段,可适当“赖床”,等气温稍微缓和时再起床,可避免许多突发的健康事件发生。根据气温变化,在出门前应尽量穿着挡风、保暖的衣物,避免着凉;在室内时,也不要随意减少衣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感冒切莫忽视,它可是许多心血管意外突发的罪魁祸首。
3.合理膳食。
防治冠心病的合理膳食原则包括食物和营养素的合理摄入量、合理结构两个方面。具体原则有:减少膳食总热量;限盐;降低胆固醇摄入量;补充食物纤维素、抗氧化维生素和钾;食量和体力活动要平衡,切忌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总之,少吃脂肪、糖类和盐,多吃蔬菜和水果对防治冠心病尤为重要。
4.稳定情绪,养成健康规律习惯。
人应尽量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不良刺激。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各脏器功能正常,血流通畅,就会远离心梗的威胁。患者应注意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按时吃饭、不抽烟喝酒等。同时,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香蕉等,适当进食粗粮也有利于通便。
5.锻炼要有度。
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但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活动锻炼宜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活动强度要适量,时间不宜太长,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发作;当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较大时,应减少户外活动。寒冷天气时,冠心病患者最好不要外出,也不应做太过剧烈的运动,可以适度做些扩张血管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骑车等户外活动。但要注意运动时间,运动的频率宜每周4次左右,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陶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