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观察
近期,各式各样的压片糖果在网上热销,明里暗里宣称有减肥、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在广告宣传中打“擦边球”,误导消费者。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压片糖果既不是保健食品也不是药品。商家在压片糖果的标签、说明书、包装以及宣传中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相关内容,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虚假宣传的相关规定。
商家:
压片糖果有“神奇效果”
据了解,压片糖果除了主要原料,其他成分都是辅料。然而,一些商家却对辅料的功效进行突出宣传,给消费者营造压片糖果具有医疗和保健作用的假象。如产品加了Y-氨基丁酸就宣称能安眠,加了谷胱甘肽就宣称能给皮肤去黄褪黑。
如某店销售的海洋鱼低聚肽压片糖果,图片广告称“八大营养元素科学配比”,显示内容分别是海洋鱼低聚肽粉、柠檬酸钾、柠檬酸钠、玉米须粉、菊苣、维C、栀子粉、针叶樱桃、茯苓,并介绍了各种辅料的各种功效。
在电商平台上,商家打“擦边球”虚假宣传压片糖果具有各种功效比比皆是,也引发众多消费者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关键词“压片糖果”搜索,显示出418条相关信息,投诉内容涉及“糖果当保健品卖”。
专家:
压片糖果只是普通食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表示,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划分为普通食品和特殊食品,并且规定普通食品不能进行功能性声称。
据了解,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主要的差别在于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产品外包装上有保健食品标识“蓝帽子”。
福建安康食安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依据上述标准,压片糖果是以食糖或糖浆(粉剂)或甜味剂等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等辅料,经混合、造粒或不造粒、压制成形等相关工艺制成的固体食品。业内人士表示,压片糖果只是普通食品,既不能提供营养支持,更不能提供保健功能,且长期食用,摄入较高糖分,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部门:清理整治乱象
自2020年开始,市场监管总局严厉打击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等特殊形态或包装形式的食品非法添加、虚假宣传、违规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福建安康食安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中规定了各种食品中的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限量及依据,压片糖果类别为“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可添加维生素C等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限量应符合标准中相应的规定。按照规定,添加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压片糖果仍为食品。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对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
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洪序耿律师表示,压片糖果既不是保健食品也不是药品。部分商家在压片糖果中添加西药成分,则违反食品安全法关于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的相关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将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
(据《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