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陈雨燕)“两名初中生挤一辆共享电动自行车,开车晃晃悠悠的,多危险呀。”近日,有市民报料反映,未成年人违规租用共享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近年来,越来越多共享电动自行车在我市投放,各大商圈、主要街道、居民小区周边……都能见到共享电动自行车的身影,市民只要拿出手机扫码,即可解锁骑行。随之而来的是,未成年人违规租用共享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的问题越发凸显,上下学时段,有不少未满16岁的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违规租车上路行驶。
街头违规现象屡见不鲜
连日来,记者在市区主要道路、校园周边蹲点走访,发现未成年人违规租用共享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万秀区富民一路与西环路交叉路口,4名身着初中校服的学生分别驾驶共享电动自行车,在车流中行驶;在长洲区新兴三路,2名身着初中校服的学生各骑一辆共享电动自行车,一边聊天一边在车流中穿梭……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记者走访发现,在我市投放的车便捷、哈啰、人民出行、美团等品牌的共享电动自行车,都通过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方式对未成年人设置了“使用门槛”,在车辆解锁的认证登录页面也会出现“骑行电单车需满16周岁”等相应提示。
那未成年人是如何解锁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呢?从记者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部分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会从家长或成年亲属处获取到微信、支付宝账号或利用他们的实名认证开锁骑行。
日前,晚上放学时段,记者在长洲区新兴二路一所初级中学外蹲点见到,一名学生走到一辆共享电动自行车旁,熟练地使用手机扫码解锁,一路驾车行驶至新兴三路,行驶途中还出现一边骑车一边看手机的情况。待该名学生安全到达目的地后,记者上前攀谈了解到,该名学生今年上初中二年级,未满16岁,是使用家人的账号扫码开锁的。“骑车回家比较方便,这个账号是家里人借我用的。”该同学如是说。
“我身边有同学骑共享电动自行车‘玩’。”万秀区一所小学读六年级的小林同学告诉记者,她曾在放学时段看见2名同校学生共骑一辆共享电动自行车。
如何筑牢使用门槛
“平时我会经常留意孩子有没有使用家长的账号登录各种平台的情况,也会给孩子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小林同学的母亲聂女士说,学生上下学路上车辆较多,交通环境复杂,让未成年人骑共享电动自行车上下学,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让人担忧。希望相关运营企业和监管部门能进一步完善升级骑行用户认证系统,把未成年人的“使用门槛”筑得更牢。
“一旦发现有未成年人开锁、骑行共享电动自行车,我们会进行劝导,并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锁车操作。”我市一家共享电动自行车运营企业的工作人员介绍,企业除了在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登录环节设置未成年人“使用门槛”,还增加了线下巡检环节,在运维人员日常巡检中,遇到未成年人开锁、骑行等情况时,会及时进行安全劝导。
记者还了解到,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通过广泛开展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开展针对学生群体违法驾乘电动车的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等,有效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引导学生遵守交规,养成良好交通习惯。此外,今年我市公安交警部门还发布了全市中小学生安全骑车出行告知书,强调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提醒广大家长不要让孩子违规驾驶电动车上下学。告知书中还提到,交警部门加大对学生违规骑车上下学的查处力度,一经发现,将予以扣车,并由监护人带领学生到交警部门进行现场教育和处罚等。
长洲区政协委员方雪微建议: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筑牢未成年人共享电动自行车“使用门槛”,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广大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增强监护责任意识,履行好监护职责,加强各平台实名认证账户的管理,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全力保障孩子们安全健康成长,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交通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