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手术中出现低体温怎么办 2023年09月25日

“护士,我很冷!”这句话在手术室工作的医务人员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手术室的环境、温度和患者的身心因素,使患者身体机能做出本能反应。此时,医护人员应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

什么是低体温?

体温是人体生理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当机体中心温度 (体核温度)低于 36℃时,称为低体温。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是指核心体温低于36℃,临床上将核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平均而言,患者在手术期间核心体温会下降1℃~3℃。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术中常见的、可预防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90%。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为21℃~25℃,室温大于32℃和全麻手术时间小于3小时,65%~80%的患者体温可大于36℃;反之,室温低于21℃和全麻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患者体温往往小于36℃,这种影响在小儿和老人中更易发生。

2.冷稀释作用。使用大量冲洗液的手术,室温冲洗液可以将冲洗部位周围的温度降低10℃左右,大量输入室温以下的液体或血液也会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3.麻醉药作用。麻醉药可抑制血管收缩,使热量散失,阻滞运动神经减少肌肉运动和张力,肌肉松弛后机体产热减少,抑制了机体对温度改变的调节反应。

4.术中裸露皮肤面积过大。在进行大手术时,患者体腔(胸腹腔)长时间开放暴露等因素。

5.其他因素。术前禁食,术中患者的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会使机体产热减少,使其对冷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影响回心血量及血液的微循环分配。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1.影响复苏。低体温使内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降低,依赖于肝脏代谢,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药物代谢减慢延缓了麻醉恢复时间。

2.增加伤口感染率。中心体温在34℃~36℃轻低温时,人体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均受显著影响,同时,低温还与蛋白质消耗和骨胶质合成减少有相关性,这些可导致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

3.凝血功能影响。激活的凝血因子本身是一种蛋白酶,低体温对凝血因子活性有一定影响,体温大幅度下降会引起进行性血小板减少,抑制凝聚,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术中、术后出血量增多。

4.对心血管的影响。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抑制心肌收缩力,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术后高血压,患者中体温约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引起肌肉活动使耗氧量增加48%,易使心脏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5.增加术中猝死。当体温在28℃以下时,心室预激明显,25℃~30℃时出现心室颤动,可发生死亡。

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1.做好术前访视评估工作。术前通过心理疏导,缓减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降低冷刺激阈值,能预防精神心理因素所导致的术中低体温。充分评估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病情,以确定发生围手术低体温的危险程度,主动采取保温措施。

2.密切监测体温。术中低体温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机能恢复,所以最关键的在于手术全程都要加强体温监测,尽早发现低体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

3.术中需要冲洗时,尽量使用温盐水。在不影响药物质量的情况下,可对输液输血进行加温输注,术中还可用加温设备进行加温处理。

4.术中加强手术以外部位的覆盖。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以减少体温的散失,手术期间躯干、四肢要覆盖棉被,必要时手术床边使用暖风机加温。

5.术中随时关注患者体温。尽量在不影响消毒范围、手术铺巾的情况下保持患者体温,可用无菌包布、被单等加盖。

6.注意保温。术中设定适宜的环境温度,调节室温维持在21℃~25℃,并根据手术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

7.护送病人进出转运的途中要加盖被褥,注意保暖。特别是冬季,病人回病房后,要调节合适的温度,促进病人体温的恢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古丽)